“空心的不是孩子,是家长”:作家梁鸿追问青少年心理问题
“孩子像手机电量一样一格一格掉光,家长却只会问排名掉没掉。”5月28日,教育部《2025青少年心理健康白皮书》把24.6%的抑郁检出率甩到公众脸上,比疫情前暴涨四成,梁鸿跟着把话筒递到农村空教室、海淀写字楼和抖音直播间——同一片蓝天下,不同娃的崩溃声却一样清脆
“孩子像手机电量一样一格一格掉光,家长却只会问排名掉没掉。”5月28日,教育部《2025青少年心理健康白皮书》把24.6%的抑郁检出率甩到公众脸上,比疫情前暴涨四成,梁鸿跟着把话筒递到农村空教室、海淀写字楼和抖音直播间——同一片蓝天下,不同娃的崩溃声却一样清脆
背上大包说走就走,深入各行各业,时而如抽丝剥茧、针砭时弊的记者,又时而如大地上的行吟诗人,用掺杂些许诗意却又无比直白精准的语言,切中时代脉搏,还原无数人血脉中流淌的中国。
10月28日上午,扶鹰教育“王金海会客厅”迎来一场关于“家庭教育隐性伤害”的深度对话 —— 扶鹰创始人王金海与作家梁鸿聚焦“家长习焉不察的惯性”,剖析那些“以爱为名”却伤害孩子的行为。梁鸿结合走访案例指出:“很多家长不是不爱孩子,而是用‘爱’的名义伤害孩子,自
春风月榜由中共杭州市滨江区委宣传部、潮新闻主理,我们邀请了15位海内外闻名的学者、作家、文学评论家、读书博主、资深媒体人组成评审团,每月为读者选出10本左右最近出版的好书。一年12张春风月榜,将作为年度“春风悦读榜”的重要参考。
10月28日上午,扶鹰教育“王金海聊家庭教育”直播间迎来“王金海会客厅”新一期深度对谈——扶鹰创始人王金海与知名作家梁鸿围绕“青少年身心问题”展开专场交流。梁鸿结合自身走访数十个困境家庭的一手经历,以及聚焦该主题的书籍创作心得,直面当代青少年情绪危机的真相,剖
10月28日上午,扶鹰教育“王金海聊家庭教育”的“王金海会客厅”如约开播,扶鹰创始人王金海与知名作家梁鸿围绕“青少年身心问题”展开深度对谈。这场对话没有空泛的理论,只有触目惊心的数据与扎心的真实案例,让直播间数万家长直面当代青少年情绪困境的严峻现实 —— 当1
近些年,“原生家庭”这一词汇屡被提及,它承载一个人对童年阴影的谴责与批判,投射着时间流逝中的生命困境,也在互联网语境中被无限放大,成为今天的“流量密码”。
央视离职的李七月去哪了?2024年4月,答案揭晓:人跳到了凤凰卫视,首支《边疆行》刚上线就冲热搜,镜头还是那个味道,却多了份国际范儿。
当我想要写梁庄时,我已经在大学教书,自己也读了很多乡土文学,我研究了莫言、贾平凹,还有河南的作家刘震云、李洱、张宇、李佩甫,我一遍一遍地研究,写了很多论文。我的博士论文写的就是20世纪河南文学史。我的博士生导师告诉我,你是河南人,现在河南作家不得了。
10月28日上午,扶鹰教育“王金海聊家庭教育”直播间迎来“王金海会客厅”新一期深度对谈 —— 扶鹰创始人王金海与知名作家梁鸿围绕“青少年身心问题”展开专场交流。梁鸿结合自身走访数十个困境家庭的一手经历,以及聚焦该主题的书籍创作心得,直面当代青少年情绪危机的真相
我最近学习了一个新的知识。我们以前经常说一个孩子不上学了,是「厌学」、「逃学」,这都是孩子不听话,要挨批评挨打、被修理的。
“我的创伤,不单单是海淀青少年的创伤,而是人类文明复杂性和结构性的创伤。”说这话的,竟是一位18岁的海淀高中生。他的妈妈,怎么也想不通,儿子为何在冲刺清北的路上提前熄火了。他被诊断为重度抑郁倾向,无法上学,需要服用高镇定药物。
翻开梁鸿的《要有光》,没有晦涩的理论堆砌,也没有空洞的鸡汤说教,字里行间满是对普通人迷茫处境的共情,和一套能落地、能复用的破局思路。合上书时忽然发现,这本书就像一束穿透迷雾的光 —— 它不直接告诉你 “该做什么”,却教会你 “该怎么找方向”,读来让人豁然开朗。
非虚构代表作家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鸿的新书《要有光》出版上市。这本书是梁鸿继“梁庄三部曲”之后,沉淀 5年,又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非虚构作品。她把写作对象投向那些因为情绪问题而失学、休学在家的孩子以及在退学和抑郁边缘挣扎的孩子,记录他们真实的声音,呈现当代中国青少
紧闭的房门、激烈的争吵、厌学的孩子……习焉不察的生活细节背后,隐藏着一代青年可能遭遇的危机,也留下一个沉重的追问——当爱与被爱成了枷锁,我们如何自处?
再说了,现在的家庭,房子车子这些,几乎都有,衣食无忧是可以做到的;家里的孩子数量也不多,家境对子女婚姻的影响,慢慢减弱。
本书是非虚构代表作家梁鸿继“梁庄三部曲”之后,沉淀 5年,又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非虚构作品。
有时候,我们需要一些看似不正经的小创造来缓解压力。有人把它称作“邪修”——并非放纵,而是激活创造力与愉悦的练习;在不搭界的联想里,我们重新发现好奇与轻松,也因此有了更多谈资与社交的入口。只要守住三条底线:不伤害自己、不伤害他人、不违反公序良俗与法律,大胆地去做
《要有光》的写作基于梁鸿多年的田野工作,聚焦青少年由家庭创伤和学业压力等因素造成的厌学、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,采取了“非虚构+观察+亲历对话”的写作方式,尝试与社会一起探讨求解之道。
“有心无相,相逐心生;有相无心,相随心灭。”古训早已道破相貌与心境的深层关联。所谓“相”,并非单指眉眼轮廓的皮囊,更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外化投影;而“福”,也不是偶然降临的幸运,往往藏在由心而生的仪态与气场之中。